
再制造,支撐了循環經濟的共享形態
發布時間: 2016-10-26 10:37 查看: 1965次
再制造,就是把用舊了的汽車發動機、機電產品等重新制造一下,以達到原有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再制造之所以有效果,是因為產品各部件的使用壽命不等。研究表明,原材料在產品價值構成中僅占15%左右,而由設計和鑄、鍛、削、刨工藝及表面技術固化在產品中的附加值卻高達85%。換言之,再制造的經濟學含義是最大化利用舊產品中的附加值。
1.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意義重大
通過汽車、機電產品或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實現產品的“涅磐”,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可以提高制造產品水平。通過對再制造原料件(舊件)的檢驗,可以發現其中的瑕疵而不斷完善產品設計;發現零部件使用壽命之間的不匹配,從而改進并優化配置。由于再制造工業具有產品復雜、行業涉及眾多等特點,基于大數據,可以完善再制造產品的設計思路和生產工藝,從而為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綠色化奠定基礎。
二是可以使共享經濟更具持續性。共享經濟(也稱為分享經濟、功能經濟)基于存量資源的盤活或優化配置,是使用權的臨時轉移。通過對復印機、汽車發動機等的再制造,可以使產品功能得到充分實現,降低消費者的產品占有欲,還原產品的功能特性,如汽車只是代步工具,從而使共享擁有堅實基礎,使共享經濟更具可持續性。如富士施樂的復印機再制造使復印機租賃業務得以開展,使得產品循環利用得以持續。
三是可以利用商品銷售現有渠道開展回收產品的逆向物流,有效實現對已到設計壽命產品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產品的潛在危害或污染;再制造的逆向物流,可以保證再制造原料件的質量溯源,還可以部分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四是可以收到節能減排之效。2010年5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發改環資〔2010〕991號文)》指出: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五是可以提高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再制造產品的生產、設計、消費需要多方參與;如果沒有政府的許可,相關再制造產品就不能進入市場;如果沒有消費者的使用,再制造產品就沒有市場。通過再制造產品的推廣普及和使用,可以提高公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優先選擇使用再制造產品并成為社會風尚。
發展再制造產業的必要性還在于,我國數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重大裝備、設備等,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引進的大量設備接近使用壽命,需要報廢或面臨改造更新任務。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原有生產線可能已遭淘汰,而再制造產品可以滿足維修或產品更換的需求。再制造可以吸納最新的發展成果,既可以提高易損零件的使用壽命,還可以使老產品的整體性能滿足消費者的時尚需求。
2.再制造產業與技術的發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汽車維修行業出現再制造“雛形”;八十年代美國提出“再制造”行業界定。1984年,美國《技術評論》一文提出了舊品翻新或再生理念,并稱之為“再制造”。九十年代歐美各國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產業體系。日本還提出了“再生工廠技術”的概念。全球再制造產業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軍隊是美國再制造的最大受益者;車輛和武器大量使用再制造部件,不但節約了軍用裝備的制造經費,也提高了使用年限。例如,1948年設計的B-52H型轟炸機,1961年投入生產;1980年、1996年進行過兩次技術改造和再制造,使用壽命預計會延長到2030年。經過技術改造和再制造的飛機,較一般飛機的20-30年服役期延長1倍以上。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較晚,仍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20世紀90年代后期,再制造工程得到我國政府、學術界的認同和企業的行動。
2004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前瞻領導小組在《中國技術前瞻報告2004》中提出,“廢舊家電和汽車自動拆解、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技術”,并認為“綠色再制造屬于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
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頒發“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05] 2199號)”。其中,再制造成為四個重點領域之一。2006年11月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制造專業委員會成立,組團考察了國外再制造產業發展情況。
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對試點單位的重點項目建設給予資金支持。再制造國防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平臺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了我國再制造產學研用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
3.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再制造產業取得明顯進展,并表現在如下方面。
明確了再制造產業的內涵和范圍。2009年1月1日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再制造的含義、適用范圍等,對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及再制造企業開展試點;濰柴、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等成為試點單位。工信部批復了兩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82家企業和5個基地(湖南瀏陽、上海臨港,四川彭州、安徽合肥、合肥雨山);發改委批復3個再制造基地(張家港、長沙和上海臨港),逐漸形成園區化、集群化發展態勢。
產品質量檢驗得到加強。2009年,上海成立了國家再制造機械產品檢測鑒定重點實驗室;2013年成立了國家機械產品再制造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泰安);2015年11月國家認監委批復成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檢測中心。再制造產品標準制定、質量評價及認證認可工作逐漸展開,再制造產業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有序化發展之路。
技術研發和企業發展邁上良性軌道。技術對再制造產業發展極為重要;我國關鍵技術應用取得突破,基于尺寸恢復與性能提升為特色的技術體系逐漸完善。
探索了舊件回收的運作機制。如卡特彼勒采取高于舊件價值的押金制度以保證回收舊件的質量,并將其臨港工廠發展成為卡特彼勒在亞洲的再制造業務中心。汽車、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等行業的一些再制造企業效益較好,逐漸走向良性發展道路。
此外,再制造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也得到行業和企業的關注。
另一方面,我國再制造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法規制度不健全,如許多舊件無法開發票導致只能作報廢處理;逆向物流不暢,假冒偽劣產品多,再制造企業缺少高質量和安全性能的舊件;銷售模式缺乏創新,市場開發不夠;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可程度差,或多或少存在疑慮,加之消費習慣和經驗局限等,成為再制造產業規?;l展的桎梏。
為促進我國再制造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政府應創造一個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包括制定規劃、完善標準、出臺政策,解決再制造產品的“身份”問題(如允許進入相關市場);加大執法力度,對“掛羊頭賣狗肉”行為給予處罰。其次,企業是市場主體,應加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如再制造毛坯快速成形技術、先進表面技術、納米復合及原位自愈合生長技術、修復熱處理技術、應急維修技術、過時產品的性能升級技術等。推動再制造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能耗物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將新技術的應用信息及時反饋到產品設計和制造之中,大幅提高產品設計和生產水平,為新產品設計和制造提供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快產品研制和更新周期。再次,在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中,利用發達國家質量好的舊件進行再制造,畢竟沒有高品質的原料件就不可能有好的再制造產品。最后,創造氛圍,形成公眾自覺消費再制造產品。
再制造,可使產品更加經久耐用,從而起到節約資源、減少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只有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只有公眾自覺消費再制造產品,再制造產業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來源:互聯網
1.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意義重大
通過汽車、機電產品或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實現產品的“涅磐”,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可以提高制造產品水平。通過對再制造原料件(舊件)的檢驗,可以發現其中的瑕疵而不斷完善產品設計;發現零部件使用壽命之間的不匹配,從而改進并優化配置。由于再制造工業具有產品復雜、行業涉及眾多等特點,基于大數據,可以完善再制造產品的設計思路和生產工藝,從而為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綠色化奠定基礎。
二是可以使共享經濟更具持續性。共享經濟(也稱為分享經濟、功能經濟)基于存量資源的盤活或優化配置,是使用權的臨時轉移。通過對復印機、汽車發動機等的再制造,可以使產品功能得到充分實現,降低消費者的產品占有欲,還原產品的功能特性,如汽車只是代步工具,從而使共享擁有堅實基礎,使共享經濟更具可持續性。如富士施樂的復印機再制造使復印機租賃業務得以開展,使得產品循環利用得以持續。
三是可以利用商品銷售現有渠道開展回收產品的逆向物流,有效實現對已到設計壽命產品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產品的潛在危害或污染;再制造的逆向物流,可以保證再制造原料件的質量溯源,還可以部分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四是可以收到節能減排之效。2010年5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發改環資〔2010〕991號文)》指出: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五是可以提高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再制造產品的生產、設計、消費需要多方參與;如果沒有政府的許可,相關再制造產品就不能進入市場;如果沒有消費者的使用,再制造產品就沒有市場。通過再制造產品的推廣普及和使用,可以提高公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優先選擇使用再制造產品并成為社會風尚。
發展再制造產業的必要性還在于,我國數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重大裝備、設備等,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引進的大量設備接近使用壽命,需要報廢或面臨改造更新任務。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原有生產線可能已遭淘汰,而再制造產品可以滿足維修或產品更換的需求。再制造可以吸納最新的發展成果,既可以提高易損零件的使用壽命,還可以使老產品的整體性能滿足消費者的時尚需求。
2.再制造產業與技術的發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汽車維修行業出現再制造“雛形”;八十年代美國提出“再制造”行業界定。1984年,美國《技術評論》一文提出了舊品翻新或再生理念,并稱之為“再制造”。九十年代歐美各國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產業體系。日本還提出了“再生工廠技術”的概念。全球再制造產業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軍隊是美國再制造的最大受益者;車輛和武器大量使用再制造部件,不但節約了軍用裝備的制造經費,也提高了使用年限。例如,1948年設計的B-52H型轟炸機,1961年投入生產;1980年、1996年進行過兩次技術改造和再制造,使用壽命預計會延長到2030年。經過技術改造和再制造的飛機,較一般飛機的20-30年服役期延長1倍以上。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較晚,仍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20世紀90年代后期,再制造工程得到我國政府、學術界的認同和企業的行動。
2004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前瞻領導小組在《中國技術前瞻報告2004》中提出,“廢舊家電和汽車自動拆解、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技術”,并認為“綠色再制造屬于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
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頒發“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05] 2199號)”。其中,再制造成為四個重點領域之一。2006年11月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制造專業委員會成立,組團考察了國外再制造產業發展情況。
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對試點單位的重點項目建設給予資金支持。再制造國防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平臺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了我國再制造產學研用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
3.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再制造產業取得明顯進展,并表現在如下方面。
明確了再制造產業的內涵和范圍。2009年1月1日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再制造的含義、適用范圍等,對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及再制造企業開展試點;濰柴、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等成為試點單位。工信部批復了兩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82家企業和5個基地(湖南瀏陽、上海臨港,四川彭州、安徽合肥、合肥雨山);發改委批復3個再制造基地(張家港、長沙和上海臨港),逐漸形成園區化、集群化發展態勢。
產品質量檢驗得到加強。2009年,上海成立了國家再制造機械產品檢測鑒定重點實驗室;2013年成立了國家機械產品再制造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泰安);2015年11月國家認監委批復成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檢測中心。再制造產品標準制定、質量評價及認證認可工作逐漸展開,再制造產業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有序化發展之路。
技術研發和企業發展邁上良性軌道。技術對再制造產業發展極為重要;我國關鍵技術應用取得突破,基于尺寸恢復與性能提升為特色的技術體系逐漸完善。
探索了舊件回收的運作機制。如卡特彼勒采取高于舊件價值的押金制度以保證回收舊件的質量,并將其臨港工廠發展成為卡特彼勒在亞洲的再制造業務中心。汽車、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等行業的一些再制造企業效益較好,逐漸走向良性發展道路。
此外,再制造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也得到行業和企業的關注。
另一方面,我國再制造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法規制度不健全,如許多舊件無法開發票導致只能作報廢處理;逆向物流不暢,假冒偽劣產品多,再制造企業缺少高質量和安全性能的舊件;銷售模式缺乏創新,市場開發不夠;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可程度差,或多或少存在疑慮,加之消費習慣和經驗局限等,成為再制造產業規?;l展的桎梏。
為促進我國再制造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政府應創造一個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包括制定規劃、完善標準、出臺政策,解決再制造產品的“身份”問題(如允許進入相關市場);加大執法力度,對“掛羊頭賣狗肉”行為給予處罰。其次,企業是市場主體,應加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如再制造毛坯快速成形技術、先進表面技術、納米復合及原位自愈合生長技術、修復熱處理技術、應急維修技術、過時產品的性能升級技術等。推動再制造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能耗物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將新技術的應用信息及時反饋到產品設計和制造之中,大幅提高產品設計和生產水平,為新產品設計和制造提供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快產品研制和更新周期。再次,在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中,利用發達國家質量好的舊件進行再制造,畢竟沒有高品質的原料件就不可能有好的再制造產品。最后,創造氛圍,形成公眾自覺消費再制造產品。
再制造,可使產品更加經久耐用,從而起到節約資源、減少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只有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只有公眾自覺消費再制造產品,再制造產業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發展。
來源:互聯網
>> 相關內容
- 針對建筑垃圾、粉煤灰等突出問題進行現場檢查,生態環... (點擊:4906 次)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全國碳交易市場今年底將納入鋼... (點擊:3494 次)
- 產品碳足跡時代來臨,上海碳科展與綠色制造展引領企業... (點擊:3997 次)
- Sustaintec China 2024上海國際綠色制造展覽會 (點擊:2937 次)
- 2020華南生態環境創新技術大會暨第四屆“一帶一路”國... (點擊:3564 次)
- IE expo 2020 第21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展 全產... (點擊:3424 次)
- 2019中國西部成都國際生態環境保護博覽會 首屆中國環博... (點擊:4888 次)
- 【2019峰會快訊】廣西華潤賀州循環工業示范園區誠邀粉... (點擊:4773 次)
- 生態環境部:環保治理力度不會放寬放松 (點擊:4957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 IE expo Guangzhou2025 第9屆中國環博會廣州展 華南旗艦環保展 積淀十年 向“新”進化...
- 國家力推!全固廢免燒膠凝技術入選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2025上海固廢論壇重磅...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即將盛大開幕!
- 掘金西部“新”機遇!2025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博覽會盛勢啟航!
- 2025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工業污泥協同處置戰略合作論壇邀請函
- 【技術分享】以粉煤灰、赤泥、尾礦、氣化渣、煤矸石等 工業固廢為基本原料制備高性能...
- 【技術分享】助力“雙碳”目標,響應低能耗綠色建筑趨勢,一種粉煤灰及其它固體廢渣復...
- 一種利用固體廢渣制備人造砂子、石子、砂粉料的制備方法
- 粉煤灰“超細活化”成建筑新資源
- 循環利用粉煤灰的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