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出爐 加速三地生態建設
發布時間: 2016-07-19 15:34 查看: 2741次
為全面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近日工信部下發《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加速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此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為前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那么,此次關于產業轉移的政策中有哪些和生態相關,以往對于生態保護三地又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需解決哪些困難?
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出爐 加速三地生態建設
當前,亟須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經濟貧困的生態涵養區之間,建立起一套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稀缺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等,使欠發達的生態涵養區獲得生態補償,換取地方發展的資本和條件。
近日,為全面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工信部下發《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下文簡稱《指南》),這也意味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在加速推進。此前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協同發展的近期目標是要在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那么,此次關于產業轉移的政策中有哪些和生態相關,以往對于生態保護三地又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需解決哪些困難?
產業發展要以生態鋪路
眾所周知,北京、天津兩地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高于河北,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但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擔,提出三地協同發展之后,生態環境成為首要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為前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以區域資源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大氣環境承載力等為約束,嚴格劃定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紅線,明確城鎮發展邊界,合作推進“環首都國家公園”和區域性生態廊道建設。提高城鎮的用地集約利用效率,實現“存量挖潛、增量提質”,構建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加強城鄉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塑造,保護傳統村落,共同構建區域文化網絡體系。
根據要求,京津冀以實際行動作為答復,《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完成了初稿,簽訂了《協同共建京西南生態示范核心區框架協議》,三地一體化在生態方面的進展速度在加快。這次《指南》的發布三地又從多個方面踐行了以生態為前置條件來發展產業的承諾。據悉,京津冀統籌產業布局將以“五帶”為主,其中“一帶”是沿張承線的綠色生態產業帶,也就是說將沿著包括北京、天津山區和張家口、承德山區地區,以支撐京津冀地區生態保障為導向,重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設綠色生態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除此之外,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都把生態環境因素融入其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將成為倒逼產業轉型發展的外在動力。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產業和生態環境兩者的關系不可分割,產業的轉移必須與生態環境發展相適應。
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面臨著哪些問題?
京津冀三個地區,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各不相同,行政區劃類亦不同,為促進在生態環境保護有實質性變化,三地協同發展需打破行政壁壘,破解體制機制束縛。
事實上,我國也正在著手打破行政壁壘,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時,國務院成立了京津冀協調發展領導小組,三地發改委也成立了京津冀協同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相關事務。例如針對大氣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六省區市2013年就已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目前六省區市不斷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區域空氣質量得到一定的改善。
專家表示,從機構建設、組織協調的角度來說,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將更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壘。但是也需看到,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界性,這是不爭的事實,像大氣污染,并不會受到劃分行政區的限制,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單打獨斗完全治理好大氣污染,京津冀三地亦然,三地協同發展就必須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監管,想要實現這三項統一,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區域生態一體化,制度保障應早日提上日程。當前,亟須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經濟貧困的生態涵養區之間,建立起一套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稀缺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等,使欠發達的生態涵養區獲得生態補償,換取地方發展的資本和條件。
總體來看,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在體制機制上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比如,開征汽車尾氣碳排放和高碳能源產品消費稅?建立區域生態建設基金?向生態涵養區提供優惠貸款。二是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比如,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完善生態產品資格認證制度,實現由消費者付費的生態服務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產業化、環保產業專業化。三是加強政府的生態規劃、服務與監管。比如,制定區域生態建設統一規劃并賦予其法律權威性?建立區域統一的技術平臺和檢測平臺?實行政府生態問責制。四是完善立法與嚴格執法。比如,盡快完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及配套政策?嚴格實施生態環保法律的立法、司法、執法和監督程序,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出爐 加速三地生態建設
當前,亟須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經濟貧困的生態涵養區之間,建立起一套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稀缺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等,使欠發達的生態涵養區獲得生態補償,換取地方發展的資本和條件。
近日,為全面推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工信部下發《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下文簡稱《指南》),這也意味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在加速推進。此前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協同發展的近期目標是要在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那么,此次關于產業轉移的政策中有哪些和生態相關,以往對于生態保護三地又做了哪些努力,未來還需解決哪些困難?
產業發展要以生態鋪路
眾所周知,北京、天津兩地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高于河北,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但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擔,提出三地協同發展之后,生態環境成為首要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為前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以區域資源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大氣環境承載力等為約束,嚴格劃定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紅線,明確城鎮發展邊界,合作推進“環首都國家公園”和區域性生態廊道建設。提高城鎮的用地集約利用效率,實現“存量挖潛、增量提質”,構建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加強城鄉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塑造,保護傳統村落,共同構建區域文化網絡體系。
根據要求,京津冀以實際行動作為答復,《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完成了初稿,簽訂了《協同共建京西南生態示范核心區框架協議》,三地一體化在生態方面的進展速度在加快。這次《指南》的發布三地又從多個方面踐行了以生態為前置條件來發展產業的承諾。據悉,京津冀統籌產業布局將以“五帶”為主,其中“一帶”是沿張承線的綠色生態產業帶,也就是說將沿著包括北京、天津山區和張家口、承德山區地區,以支撐京津冀地區生態保障為導向,重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設綠色生態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除此之外,京津走廊高新技術及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沿海臨港產業帶、沿京廣線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京九線特色輕紡產業帶都把生態環境因素融入其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將成為倒逼產業轉型發展的外在動力。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產業和生態環境兩者的關系不可分割,產業的轉移必須與生態環境發展相適應。
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面臨著哪些問題?
京津冀三個地區,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各不相同,行政區劃類亦不同,為促進在生態環境保護有實質性變化,三地協同發展需打破行政壁壘,破解體制機制束縛。
事實上,我國也正在著手打破行政壁壘,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時,國務院成立了京津冀協調發展領導小組,三地發改委也成立了京津冀協同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相關事務。例如針對大氣污染,京津冀及周邊六省區市2013年就已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目前六省區市不斷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區域空氣質量得到一定的改善。
專家表示,從機構建設、組織協調的角度來說,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將更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壘。但是也需看到,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界性,這是不爭的事實,像大氣污染,并不會受到劃分行政區的限制,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單打獨斗完全治理好大氣污染,京津冀三地亦然,三地協同發展就必須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監管,想要實現這三項統一,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區域生態一體化,制度保障應早日提上日程。當前,亟須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經濟貧困的生態涵養區之間,建立起一套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稀缺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等,使欠發達的生態涵養區獲得生態補償,換取地方發展的資本和條件。
總體來看,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在體制機制上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比如,開征汽車尾氣碳排放和高碳能源產品消費稅?建立區域生態建設基金?向生態涵養區提供優惠貸款。二是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比如,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完善生態產品資格認證制度,實現由消費者付費的生態服務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產業化、環保產業專業化。三是加強政府的生態規劃、服務與監管。比如,制定區域生態建設統一規劃并賦予其法律權威性?建立區域統一的技術平臺和檢測平臺?實行政府生態問責制。四是完善立法與嚴格執法。比如,盡快完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及配套政策?嚴格實施生態環保法律的立法、司法、執法和監督程序,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 相關內容
- 2026第七屆北京垃圾處理與資源利用設備展覽會 (點擊:400 次)
- 2026第26屆中國北京環衛與清潔設備博覽會 (點擊:384 次)
- 2025第五屆中國貴州國際能源產業博覽交易會 (點擊:1970 次)
- 2025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環衛與市政設施及清洗設備展覽... (點擊:1661 次)
- 2025第六屆北京垃圾分類及有機廢棄物處理設備技術展覽... (點擊:1989 次)
- 2024中國·淮南煤炭裝備及礦山設備博覽會 (點擊:2447 次)
- 石家莊煤炭展/2025中國(石家莊)國際煤炭裝備及礦山設... (點擊:4126 次)
- 針對建筑垃圾、粉煤灰等突出問題進行現場檢查,生態環... (點擊:5168 次)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全國碳交易市場今年底將納入鋼... (點擊:3700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