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磚窯”吞噬海南良田
發布時間: 2006-03-10 00:00 查看: 2177次
二月,海南冬季瓜菜長勢正好。驅車行至海榆中線――海口市內浮陵水一帶,道路兩旁綠油油的莊稼地突然“換景移行”――呈現在筆者面前的是煙囪聳立、煙霧彌漫,平整的田野被挖出一個個大坑,片片土地已被毀得面目全非(如圖)。附近居民李良告訴筆者:“一根煙囪就是一個磚廠。”放眼望去,視線所及之處煙霧繚繞的煙囪就有十幾根之多。
2月16日,國家建設部舉行“中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新聞發布會,海南省等8個地區因為建筑節能工作開展滯后被點名批評。
一塊實心磚 良田變廢地
實心粘土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磚,被稱作“秦磚漢瓦”,長期以來被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然而它的燒制卻是以損毀土地資源為代價。從事建材行業多年的王成算了一筆賬:“建造1萬平方米的多層住宅需要用200萬塊粘土磚,生產這些粘土磚將耗用土地3.9畝。海口每新增100萬平方米的建筑,近郊就需要挖土30萬噸。
筆者從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局了解的數據顯示:三亞境內實心粘土磚廠基本上都處于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年合計生產實心粘土磚約5億塊,在生產過程中每年要吃掉不可再生的優質資源粘土65萬立方米,折合土地約975畝良田。
筆者走進海榆中線七公里處一家連廠名都沒有的磚廠,磚廠一位姓劉的工人告訴筆者:“天氣好的話,磚廠每天產量可達5萬塊,所生產的實心磚全部供應海口市場。燒磚的土原先是就近挖取的,后來附近的土取完了,就到鄰近的村子去買地取土,1畝地800元至1000元。”
“越是肥沃的土地,其粘結性越好,也因此成為大大小小的磚瓦廠競相追逐的取土點。”王成指著一處磚廠取土之后形成的10多米深的積水坑,道出了他的擔憂:“要恢復這片土地原有的生態,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海南是海洋大省,陸地小省,耕地尤其少。有限的土地資源哪里經得起這樣破壞,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我們的子孫很可能面對無地可耕的局面。”
磚窯封不住 利潤太驚人
“這些磚窯老板會不顧炸窯損失投資的風險,歸根結底是因為磚窯的利潤高得驚人。”技術低、投入少的實心粘土磚,其高額利潤率從何而來?王成又告訴了筆者一組數據:“以一家年生產能力3000萬塊的制磚企業為例,正常年產銷實心磚2400萬塊,按市場均價每塊0.16元計,全年銷售收入約384萬元。各項成本合計約為189萬元,純利潤為195萬元,銷售利潤率為50%。”
三亞一位曾經參與過取締磚廠行動的執法人員說:“取締磚廠時,公安民警護衛,土地、城建、農業部門紛紛參與,就像打仗一樣,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情況下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磚廠當時被推倒了,沒幾天,新的磚窯又出現了……”
一名磚廠老板道破天機:磚廠對付檢查慣用的手法是“兜圈子”和“認罰”。政府有關部門下來檢查時,磚窯只留下一些工人,就是老板在,也只是躲在一邊和檢查人員通個電話。當檢查人員責令磚廠老板自行拆除磚窯,并作出處罰后,磚廠老板會按照指定時間交上罰款。但是,拆除磚窯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取締磚廠涉及多個部門,表面看誰都在管理,可取締時,磚窯民工一耍賴,這些部門都可以找借口撂挑子。這樣一來,磚窯監管便長時間陷入了“真空”之中。
把牢“市場關” 追究“不作為”
其實禁止紅磚的工作并不難,其他省市在這方面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通過向建筑企業收取一定的墻改基金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紅磚流入市場這道最后‘關口’,使用紅磚的路被堵死了,紅磚廠自然沒有生存的根基。”
據了解,全國目前只有海南和西藏至今沒有成立墻改辦。海南省新型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由省發展與改革廳負責,而海口市的墻改職能劃歸建設部門管,而其它市縣有的在發改局,有的在散裝辦,這導致政令不暢、工作效率低下。海南省發改廳一位工作人員一語中的:“設不設置墻改辦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賦予管理部門以墻改辦的職能,有了職權才可以責任到人,對行政不作為予以追究,墻改工作才可以明正言順、有法可依。”
土地在呻吟
中國的人均耕地早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們腳下曾經肥沃的土地,正在經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洗禮……
然而在海南省的一些地方,由于“紅磚窯”近乎失控,越來越多的土地,正在變成一塊塊帶來眼前暴利的紅磚,老板在歡笑,土地在呻吟。
關于停建“紅磚窯”,國務院早就三令五申,但在海南的一些地方卻禁而難止。這里面,當地各部門可能都有擺得上臺面的理由,但如果依舊只是嘴皮子在“作為”,那恐怕只能有一個結果,即:建設“生態大省”的種種努力,將會被堅硬的紅磚所粉碎,甚至本來肥沃的土地,也會變得一片貧瘠。
對此,磚窯的老板們是滿不在乎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什么“生態意識”。問題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員,其表現實在應該有愧于他們的職責,有愧于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了生態大省的遠大目標,也為了祖國的“后花園”,海南島的土地格外值得珍惜。對于“紅磚窯”,那是絕對不能再姑息放任的了。
來源:浙江法制報
2月16日,國家建設部舉行“中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新聞發布會,海南省等8個地區因為建筑節能工作開展滯后被點名批評。
一塊實心磚 良田變廢地
實心粘土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磚,被稱作“秦磚漢瓦”,長期以來被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然而它的燒制卻是以損毀土地資源為代價。從事建材行業多年的王成算了一筆賬:“建造1萬平方米的多層住宅需要用200萬塊粘土磚,生產這些粘土磚將耗用土地3.9畝。海口每新增100萬平方米的建筑,近郊就需要挖土30萬噸。
筆者從三亞市發展和改革局了解的數據顯示:三亞境內實心粘土磚廠基本上都處于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年合計生產實心粘土磚約5億塊,在生產過程中每年要吃掉不可再生的優質資源粘土65萬立方米,折合土地約975畝良田。
筆者走進海榆中線七公里處一家連廠名都沒有的磚廠,磚廠一位姓劉的工人告訴筆者:“天氣好的話,磚廠每天產量可達5萬塊,所生產的實心磚全部供應海口市場。燒磚的土原先是就近挖取的,后來附近的土取完了,就到鄰近的村子去買地取土,1畝地800元至1000元。”
“越是肥沃的土地,其粘結性越好,也因此成為大大小小的磚瓦廠競相追逐的取土點。”王成指著一處磚廠取土之后形成的10多米深的積水坑,道出了他的擔憂:“要恢復這片土地原有的生態,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海南是海洋大省,陸地小省,耕地尤其少。有限的土地資源哪里經得起這樣破壞,如果不加以控制,未來我們的子孫很可能面對無地可耕的局面。”
磚窯封不住 利潤太驚人
“這些磚窯老板會不顧炸窯損失投資的風險,歸根結底是因為磚窯的利潤高得驚人。”技術低、投入少的實心粘土磚,其高額利潤率從何而來?王成又告訴了筆者一組數據:“以一家年生產能力3000萬塊的制磚企業為例,正常年產銷實心磚2400萬塊,按市場均價每塊0.16元計,全年銷售收入約384萬元。各項成本合計約為189萬元,純利潤為195萬元,銷售利潤率為50%。”
三亞一位曾經參與過取締磚廠行動的執法人員說:“取締磚廠時,公安民警護衛,土地、城建、農業部門紛紛參與,就像打仗一樣,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情況下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磚廠當時被推倒了,沒幾天,新的磚窯又出現了……”
一名磚廠老板道破天機:磚廠對付檢查慣用的手法是“兜圈子”和“認罰”。政府有關部門下來檢查時,磚窯只留下一些工人,就是老板在,也只是躲在一邊和檢查人員通個電話。當檢查人員責令磚廠老板自行拆除磚窯,并作出處罰后,磚廠老板會按照指定時間交上罰款。但是,拆除磚窯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取締磚廠涉及多個部門,表面看誰都在管理,可取締時,磚窯民工一耍賴,這些部門都可以找借口撂挑子。這樣一來,磚窯監管便長時間陷入了“真空”之中。
把牢“市場關” 追究“不作為”
其實禁止紅磚的工作并不難,其他省市在這方面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通過向建筑企業收取一定的墻改基金等手段,有效地控制紅磚流入市場這道最后‘關口’,使用紅磚的路被堵死了,紅磚廠自然沒有生存的根基。”
據了解,全國目前只有海南和西藏至今沒有成立墻改辦。海南省新型墻體材料革新工作由省發展與改革廳負責,而海口市的墻改職能劃歸建設部門管,而其它市縣有的在發改局,有的在散裝辦,這導致政令不暢、工作效率低下。海南省發改廳一位工作人員一語中的:“設不設置墻改辦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賦予管理部門以墻改辦的職能,有了職權才可以責任到人,對行政不作為予以追究,墻改工作才可以明正言順、有法可依。”
土地在呻吟
中國的人均耕地早已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們腳下曾經肥沃的土地,正在經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洗禮……
然而在海南省的一些地方,由于“紅磚窯”近乎失控,越來越多的土地,正在變成一塊塊帶來眼前暴利的紅磚,老板在歡笑,土地在呻吟。
關于停建“紅磚窯”,國務院早就三令五申,但在海南的一些地方卻禁而難止。這里面,當地各部門可能都有擺得上臺面的理由,但如果依舊只是嘴皮子在“作為”,那恐怕只能有一個結果,即:建設“生態大省”的種種努力,將會被堅硬的紅磚所粉碎,甚至本來肥沃的土地,也會變得一片貧瘠。
對此,磚窯的老板們是滿不在乎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什么“生態意識”。問題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員,其表現實在應該有愧于他們的職責,有愧于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了生態大省的遠大目標,也為了祖國的“后花園”,海南島的土地格外值得珍惜。對于“紅磚窯”,那是絕對不能再姑息放任的了。
來源:浙江法制報
>> 相關內容
- 農田附近廢渣成山 巨大污染誰來管? (點擊:2092 次)
- 【深度調查】粉煤灰圍城 請不要吞噬延邊的藍天 (點擊:2730 次)
- 要讓國人認清紅磚就是奢侈品 (點擊:2223 次)
- 磚窯事件的背后推手 (點擊:3000 次)
- 武漢實心紅磚卷土重來 秦磚漢瓦何時退出舞臺 (點擊:4002 次)
- 哈市禁用紅磚第一年并未抬高房價 (點擊:3315 次)
- 破壞耕地取土燒磚窯主雙雙被拘留 (點擊:2779 次)
- 大唐淮南田家庵發電廠粉煤灰成為市場搶手貨 (點擊:3850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